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

“詩”還是“觀念藝術”《下》 ——對當代中文詩歌的質疑和拒絕

提要:
本文(上)從當代中文詩在中國讀者中的尷尬地位描述了這兩代詩人的來源。他們模仿、繼承的不是中國詩歌,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尤其四九年後的現代詩、翻譯詩。接著闡述了爲什麽說翻譯釋詩不是詩,簡略概述了中國文字的一些特點。
本文(下)論述了爲什麽說翻譯詩和朦朧詩造成中國詩歌和語言的蛻化,爲什麽最近四十年來,起自朦朧詩的當代詩人的作品不能夠稱為“詩”,只能夠稱之為“以文字為材料”的“觀念藝術”。從而最後提出:當代中文詩必須回歸傳統,回歸自己的語言規範。


(接本文《上》)
8.爲什麽說翻譯釋詩及西方文化的強勢造成了中國語言蛻化

8.1精致的中國文化和語言

其實無知的不僅是那些朦朧詩人們,還包括那些一知半解,同樣好為大話,染有“假大空”色彩的漢學家。不然他們怎麼能夠說出“楊煉回到先秦,北島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中國語言,顧城是一首會走路的詩”這樣的大話。
有如此一個環境,如此一個開始和發展,最後才有當代中國文學領域中的那個最荒謬的結果,一個專制社會的弄臣,一個專制社會中造成的最無想像力、語言粗俗,很有些狡猾機智的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樣一個空前絕後的醜聞。
西文和中文的巨大差異,中文的高超微妙是不會因為西方船堅炮利的強勢而改變。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陶冶也不會因為“現代化”而變得容易。正因為如此我認為,那些在中國文化,中國文字前如此大膽下判斷的“漢學家”們的修養是粗陋的,他們還沒有進入到學而後知不足的階段。
如前所述,語言的區別是思維的區別,感覺的區別。中文有其獨到的複雜與細膩,西語有其特有的簡單與直白。例如中國人的煎、炒、烹、炸、滑、溜,西文中至多一兩個詞描述這一烹調技術,它焉能夠把烹調的細膩豐富表現出來。再例如中文多因行文追求變化,或者對仗而避免使用相同的詞,因此造出很多對於一個現象,一個物件的不同字詞,不同描述,這在西文中都沒有。
“大雅久不作,吾衰竟誰陳……”,融匯的是西方漢學家們難以理解的文人情懷。
“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回,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,朝如青絲暮成雪……”,貫穿的是西方語言無法翻譯出來的文字的跌宕。